第154章 融一融,不是不可以-《大皇子,戍边十年魂归故里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天武大帝对世界同样没有什么好感。

    并没有明显想要帮助世家的意思,甚至是痛恨世家的发展的。

    而他,同样对世家没有什么好感。

    对世家的处理,他能冷处理,就冷处理。

    因为这个群体,太特殊了。

    高于士绅,次于皇室。

    处于中间位置的一批人,上升,潜力无穷,多少个皇朝变更,都是从世家开始的。

    下降分布在每一个角落,抱团取暖,却比士绅要可怕很多。

    这些人既抱团,还分散,手中控制的力量更不小。

    能削弱,就削弱。

    所以在此时,他同样不会将都察院这种今后皇朝根本性的事情,交给世家来处理。

    所以他的意思,就是押后,等到官员补充到位,都察院可以恢复短暂的平和。

    也就是这批三考冒头的人之中,可以遴选一部分,补充进入都察院。

    唯一缺少的就是时间。

    从三考结束,再到综合考虑分派,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。

    这一个月,反而会让都察院失去立身之根本。

    所以。

    就需要另一个办法。

    其实这个办法在他这里,当初在考虑三司的时候,就想过。

    只不过。

    他没有执行。

    先决条件不足。

    也就是各方的综合素养不一样,不能实行。

    但是如今。

    他觉得这个时候是推行这个方法的最好时机。

    当即,武岳迅速的说道:“其二,律法是用来约束人的品德的,都察院是来让人们正式律法的,也是让人们敬畏律法的。”

    “既然如此,都察院在审判的时候,未尝不能加入进去新的人员来陪同审判,参与审判,并公正审判。”

    没错,他的想法很简单。

    那就是陪审机制和公正机制,这两大机制,可能需要更多的人员来参与。

    甚至会让都察院的官员再次严重紧缺的程度。

    但是,陪审机制反倒是解决都察院审判人员严重不足的最好方法之一。

    “即刻拟定诏令,让曾经官吏出身,却隐退朝堂的官员,去当陪审人员。”

    “同时,需要各级县主,城主等加入陪审人员,并没有审判的权利,但是有参与审判结果的权利。”

    “陪审人员人数暂定五人以上,在没有获得四人同意的情况下,审判结果是无效的,需要押后重审。”

    “而一旦五人全部统一,而审判官员没有同意,可以递交上一级都察院进行审判。”

    “而陪审人员,可以说名望高之人,可以是辞退的官员,也可以名宿,但必须要做到了解律法。”

    可以说。

    这是武岳一个极其大胆的尝试,这个尝试影响的意义深远。

    因为这将是他第一次将审判的权利下方到官员体系之外。

    但是并没有给陪审人员一个正式的官身。

    并不算是破坏官员体系。

    尝试嘛。

    反正都是乱,怎么乱都是乱。

    如果最终这个尝试真的无法执行,那就顺手废除掉就可以了。

    没有必要纠结太多。

    在天武大帝,文成武帝这些人皇主看来,一条政令下达,那无论怎么样都不可能更改的,一旦更改就是打脸的事情。

    但是对他而言。

    这没什么。

    一言九鼎。

    并不代表着知错不改。

    在以前大量的战争之中,这个道理体现在方方面面。

    将在外,军令有所不受!

    这是事实,哪怕是再英明的人,都会犯指挥上的错误。

    而对于随时变化的战场,只有真正身处战场之中的人才会清楚的知晓,战场的动态变化。

    也正是因为如此。

    在朝堂处理之上,都察院辐射数十万里,他根本不可能做到事无巨细详细安排。

    只能大方向决策。

    最终如果执行的时候,出现什么问题。

    那就降损。

    甚至在这里,他还想着每五年对主政方略进行大方向的调整。

    但这件事,需要天下稳定之后才能执行。

    现在条件并不成熟。

    总而言之一句话。

    除了皇权至上,他能搬多少,就搬多少。

    其他的问题,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。

    因为他所执行的这套治理天下的方略,是比九耀皇朝还要古老的,聚集了无数精粹人物,一代代的,被历史所证明的方略。

    基本上,可以去融一融的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