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0章 争论-《三国:许攸的人生模拟器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鲁肃这时已经板起了脸,觉得张昭这老家伙,确实有些过分了,左一个中计,右一个破裂,合着是他把主公当傻子了,在场的就他一个聪明人,别人就不知道这是曹丕的奸计吗?

    既然已经看破是曹丕的奸计,当然不会眼睁睁的中计,让程普去,就是为了争一口气,只不过是按照天子令行事,现在弄得好像是这别去夺刘备的地盘一样,吓得不敢去,再者来说,是刘备先违背借荆州条约在先,莫说是按天子诏去上任太守了,就是明着去夺南郡,刘备也是理亏在先,你以为当时我跟主公没想过,让刘备只守不攻绝对不可能,但是刘备一旦攻城的话,我们就有理由打刘备,只不过现在还没到关系破裂的一天,如果到了,我们打刘备,必将是名正有言顺,出师有名,到时候任刘备浑身是嘴,他也是无理,他仁义之君的伪脸将被撕破。

    鲁肃抽了抽鼻子,转过脸来对张昭道:“子布,你所想的,在下也想到了,主公更是想到了,还是那句话,我们有天子诏书,干什么不能去襄阳上任?刘备做为陛下的叔叔,他绝不会不遵天子召的,只要把天子诏书一亮出来,他们那边没人敢不服的,即便是许攸再心不甘情不愿,他也得乖乖的,把襄阳给让出来,别看张飞脾气火暴,但他向来对刘备的话,可是言听计从的,只要刘备一句话,张飞就得乖乖的听话,所以这次我们必须要让程普去襄阳当太守,倘若不去,便是违抗陛下圣旨依律当斩,子布直接说不让程普去上任,这是陷主公于死地呀,到时候陛下将主公定罪,你张子布承担得起这个责任吗?”

    虽然鲁肃说得头头是道,但人家张昭仍然不放在眼里,腹有诗书气自华,没理也能拧三分,这就是文人,多读书绝对没错的,有些事情文人能够举一反三,但武将不能,鲁肃之所以那么能说,是因为鲁肃也是文臣出身。

    张昭再怎么样也比鲁肃要能说些,可以说张昭的口才,举世无双,当然了,口才好的人,大多数都是有真材实学的,至少在这个时代是有真材实学的,能够坐到张昭这位置,没点儿真本事的话,早被打发到老家种地去了。

    张昭自被孙策启用之后,一直都位居高位,掌管着江东六郡八十一县的钱粮,这个位置可不是一般人能坐的。

    只不过后来张昭想让孙权投降曹操,这事就把孙权弄得心里很不爽,因为张昭这时候私心太重了,他只想着自己投靠曹操能够活命,却完全不考虑孙权的死活,也不想想孙权投降之后,曹操还会让他活命吗?即便是能活命,也会被当作小鸟一样的关起来,最后的下场很可能是郁郁而终。

    相反的,鲁肃就不一样,鲁肃考虑事情,不但为江东百姓考虑,还为江东主人考虑。

    当然了,不能说张昭的建议就是错的,如果站在百姓的角度上,自然是不打仗最好,因为无论什么时候,一旦打仗,苦的永远是百姓。

    当然了,凡事终归是有两面性的,一旦百姓过得好了,国家就会施压了,反正做百姓,永远都是受害的一方,没有外敌的时候,国家就会一致对内,有外敌的时候,百姓与国家都会一致对外,斗争从来不会停止,经济战也是战,说到底经济战苦的还是百姓,没有哪一项政策是百姓心甘情愿的,即便是心甘情愿的,也是诸候向淳朴善良的百姓设的套,等百姓明白是圈套的时候,都已经晚了。

    如果这时候诸候不强行向百姓片赋税,哪个愿意交的,所以无论当世还是后世,很多事情都用的是强硬手段,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,生而为人,就要承受人所带来的痛苦。

    张昭这时彻底跟鲁肃卯上了,本来二人很少有交涉,一个管内政,一个管军事的,两个人本来就没有冲突,但二人平时看对方,似乎都有些不顺眼,要说哪里不顺眼,也都说不上来,但看到对方,都会不愉快,有些人天生尿不到一个壶里的,有些人虽然从未谋面,一见面就能尿到一个壶里,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,没有人能够解释得清楚。

    就像当年张良跟刘邦相遇,本来张良是想投靠别处的,但是路上遇到刘邦,只几句交谈,二人便一见如故,确定就是尿到一个壶里的人,从此张良便跟定刘邦,直到刘邦得了天下,他才隐居山林不问朝事,张良是历史上少有的,在主子当皇帝后,有善终的人,知道功成身退的人都不是一般人,因为他们舍弃了享不尽的容华富贵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