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八十五章 军工厂-《拐走陈圆圆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有些生产工艺很复杂,不是后期的加工制造工艺,而是前期的金属冶炼工艺,这可不是一般的军工厂就可以做到的。

    考虑到这些工匠们的任务本身就够重了,唐辰也不好意思继续去剥削他们,于是另外成立了弹药研究所,专门研究弹药。

    弹药的威力也就那样了,很难再有大幅度的提升,在唐辰的重赏之下,也有不怕死的人,变样花样摸索他提出的硝化棉。

    在欧洲,不知道多少欧洲人正在极力尝试着制造出更具威力的火药,但一直没有太大的进步,毕竟诺贝尔、居里夫人都还没出生呢。

    所以,唐辰这边没有取得成功属于正常,如果成功了,那才意外。

    大明的工匠,最大的问题是不识字。

    他们的工作经验,全部来自师傅手把手的教导,以及多年的工作经验。

    让他们说理论,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的。

    但让他们照着做,还可以做得不错。

    中国古代并没有建立科研体系,很多创新发明都是民间兴趣者搞出来的,那些爱好者完全是心血来潮,想到什么搞什么,并没有完整的科研计划,更不会去记录相关的实验数据。

    最要命的是,大多数跟化学有关的科研成果都派不上用场,没有办法为研究者带来收益,兴头一过,马上被扔到一边,再也无人问津了。

    在唐代中国就提炼出了硫酸,但是一千多年过去了,硫酸这一极其重要的东西迟迟没有应用到老百姓的生活中。

    那些炼丹士只知道怎么样就能炼出硫酸,却不知道硫酸到底能派什么用场,也没有兴趣去研究,很多潜力巨大的东西就这样与中国擦肩而过了。

    当然,还有火药。

    中国炼丹术士最早提出火药这个原理和现象要在秦朝,只是记录炼丹术文献中的记载,警告千万不可混和一些指定物品,不然就会引起爆炸。

    和工匠不同,道士多少都是有文化的,像历史上的著名炼丹专家,他们基本都是儒道兼修。

    然而,自从秦朝出现火药,直到唐昭宗天佑元年,火药才用于军事上。

    这是一个病态。

    唐辰对所有的工匠嘱咐道:“以后,但凡做试验,研究,必须留下文字资料,比如说,记录下来,今天用了什么东西,怎么做的,效果如何……”

    许多人哭丧着脸道:“可我们不识字啊,那些徒弟徒孙,也都不识字。”

    “这个问题,我来解决!”

    找些识字的一人来负责查验记载便可以了。

    当然,实验文牍属于保密,不得外传,一定要签署保密协议,一旦泄密,将以严惩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