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章 渐行渐远-《剧透历史:从三国开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四年,勋贵之首左丞相李善长病退;五年,设铁榜勒令勋贵不法;

    从这条线是能清晰的看出来,因为勋贵们的骄横行事,朱元璋与开国勋贵渐行渐远。

    而与此同时,有人退就有人进,另外一条线在齐头并进,这条线的主角便是胡案的当事人——胡惟庸。】

    听到提到自己,李善长却并没有多少开心的感觉。

    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事算是他所历的旧事,认真算来也不过就十年时间,他记得还很清楚,并不需要一个隔了几百年的后辈帮他回忆。

    另一方面,作为洪武三年时所受封的功臣里唯三的文臣,更是被陛下亲口赞比萧何,他李善长的脑袋自然是相当好用。

    从后辈这个言语叙述的风向来看,李善长隐隐约约嗅到了一股危机的感觉。

    胡惟庸案他也清楚,那蓝多半就是蓝玉,再结合后世所说的真真正正的灭残元之功,以及再考虑到铁榜这件事,似乎隐隐约约约能推测出来一二。

    但两案就算加起来也就罢了,无非不过七八勋贵十几旧臣,但听着后辈这语气,李善长却隐隐感觉背部都有些发毛了。

    怎么感觉好似淮西勋贵皆不得存似的?

    当这个念头从心底浮起的时候,李善长难免心肝儿颤了一下,但随即便自嘲多半不可能。

    即便是淮西部分勋贵与陛下所愿相悖,但也确实如后辈所说,如今京师处浙东,他们淮西党终归还是陛下根基之所在,作惩戒也就罢了,哪有人会自绝根基的?

    不过如今秉着小心行事的原则,李善长还是起身告罪:

    “臣擢其为太常少卿,由而开祸之始,羞惭矣。”

    对此朱元璋摆摆手示意李善长坐回去:

    “此事非汝所能想,亦非所能知也,若因此罪之,咱岂不是该先陈罪于天下?”

    话里意思也很明白,胡惟庸固然是靠着你李善长的举荐进入中枢的,但最终同意举荐的又是谁?

    再说的再说,胡惟庸只要有心,作为淮西人而且是至正十五年就投奔过来的旧人,在“城中高髻半淮人”的京师找个门路,也并非什么难事。
    第(2/3)页